Search stories, writers or societies
Continue ReadingClear All
What Others Are ReadingRefresh
×
Write down what you like about the story
Install this webapp for easier offline reading: tap and then Add to home screen.
放在 YT 之前那段文字比較像「序言」,或是歌曲最前面的「口白」,我是這樣感覺的。
去看了你附的 MV,很有你之前介紹歌曲的曲風:電音、斷裂、合成,有時暴風,有時細雨,間或落下冰雹,最後歸於平靜,和你詩最後一段呼應。這 MV 我喜歡,也收藏了。
你的詩,第一次讀,不配音樂聽,第二次配著所附的YT音樂聽,會湧出更多畫面。
【Omori】(已縮址)
reurl.cc/6dR6Xr
Omori, Sunny and their/his buddies.
感謝你的觀看,非常感謝。
內容還好啊,有比我寫的〈心火〉黑暗嗎?
這也是我這個創挑設「PG-13」之故。
但裡面有放置一些留白空間,
可能會依照讀者的理解,
而有不同的想像解讀,
在閱讀《心火》的時候,
適當的保留深究可能性,
可以有多種對後續的想像。
除了最後放置的留白外,
其他部分的閱讀體驗,
有在留言提供了。
不確定你覺得如何。
我有留言回覆囉。
詩,有難解的,也有易讀的,有甜滋滋的,也有酸溜溜的⋯⋯多種風味,任君選擇,這是詩的魅力。
還有,精確來說,所有的閱讀,都可視為誤讀,所以我在留言時,也會說這是我的個人意見、個人感覺啦。
讀詩,沒有什麼固定的標準答案,就算作者自己寫的詩,放了若干時日,也可能會改變當時寫這首詩的想法呢。
而且有時候面向的客群,
客群對象的自身經歷,
有時會影響對詩詞內容的不同解讀。
一些通俗的用語來說,
可能是沒對到電波頻率,
或者讀者當下的狀態,
可能沒辦法馬上進入,
合適的閱讀狀態。
現代主流還是有大部份認為:
「有何不懂就去讀該作者的刊物,
便能完全明白。」的這一想法。
但其實更接近是「大致印象」,
而沒有盡可能同作者的角度去「深究理解」。
有遇過幾次,當討論哲學、議題時,
還未討論就以,
自主上「課程」、購入「讀物」的方式,
迴避親自說明自己的理解。
以上提到的「課程」、「讀物」,
甚至不是溝通對象親自進行的解釋。
因為不同的讀者解讀,
導致光是不同派系的讀者,
對同一部作品的解讀,各自堅持己見。
那種情況也可能應用在不同客群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