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arch stories, writers or societies
Continue ReadingClear All
What Others Are ReadingRefresh
×
Write down what you like about the story
Install this webapp for easier offline reading: tap and then Add to home screen.
一本書由文字生產到書店上架,要至少經由,作者、出版社、印刷、發行運輸,然後到最後才是書店。
當一本書的售價是250元時,上面的每個持份者平均才拿50元。
換言之,書本的經手人太多(至少有五個),令到每個持份者的毛利率太低,而且書本定價抬不上去,又不是周期很快的消耗品/必須品。
三十年前,沒有網絡,書本還能首刷過萬,這種的規模下,這個書本商品經濟還勉強能維持下去。
到了現在,大家都發現網絡很方便,看文可以直接上網看(更不用看更多人走了去玩網絡遊戲和看片),大家很自然就慢慢放棄「不夠方便」的系統。
這不是說看書是不好,只是要考慮到以往三十年前,書本仍佔據「傳達訊息」的主導位置時,才達成有首刷上萬本,去維持這個書本商品經濟系統。
但當科技有更好的取代品時,書本作為「傳達訊息」的作用,已不及網絡。
書本的本位已經變化了,從過去的主要是為了獲得訊息變成了現在主要是為了體驗感受時,我們都得思考作為寫書人,我們所望向的前景是什麼。
實體書必定有它難以取代之處,價值所在不同了~如同您所說的,再贊同不過!